材料与化工学院的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六安师专生化科,先后经历六安师专化学系、皖西学院化学系、皖西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皖西学院材料与化工系、皖西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材料与化工学院已发展成为办学历史底蕴深厚、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实验实训条件完备、教学科研水平突出、学生学习氛围浓厚的学院。

紧密对接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学院现设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5个应用型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和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6);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安徽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2017)、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专业(2014)和安徽省“振兴计划”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专业(201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4)、安徽省“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2019)和徽省“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3);应用化学为安徽省“六卓越一拔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2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为安徽省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2023)。

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专任教师55人,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8人、副教授17人,副高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5.5%;博士4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81.8%;教师队伍中拥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人才、安徽省领军人才特聘教授、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学者、青年拔尖人才青年教学名师、安徽省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各1人;拥有“化工设计教学团队”“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团队”“化工原理教学团队” 和“现代分析测试实验教学团队”等 4个省级教学团队,拥有“环境功能材料开发与应用科研创新团队”、“晶态微孔功能材料科研创新团队”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和“高性能羽绒新材料研发团队”安徽省第十五批“115”产业创新团队。

学院现设有应化、化工、材料和高分子四个教研室,其中化工教研室为省级示范教研室。拥有“材料化学化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化工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与材料化工类企业共建校企实践教育基地30余家。拥有“安徽省大别山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蛋白纤维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个,“精细化工六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等科研创新平台4个。协同裕安区政府获批“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培育)”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1个。学院现有实验室总面积达8600余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4300余万元。

学院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紧密对接区域内新材料与绿色化工产业需求,通过搭建高水平实践平台,凝聚高素质师资队伍,历练特色学科专业方向,学院特色和内涵得以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得以彰显。2022年“材料与化工”遴选为安徽省高校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化学学科和材料学分别为校级高峰学科和重点学科,在环境功能材料与化工、功能化学品与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改性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项目50余项,签订校企横向课题4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一类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2项、地方标准4项、专著4部、成果转化4项,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优秀奖2项、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和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等行业协会科研三等奖2项。近五年,先后主持了省级质量工程项目4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5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指导学生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0余项,其中国家级40余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PMC)等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10余项。近三年,毕业生考研平均录取率近3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5%以上。


应用化学(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地区,依托理科面向工科,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化学、化工、制药、食品、环境和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毕业生可在应用化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从事开发、工艺工程设计、生产、技术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三年毕业生研究生平均录取率为32.92%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制图、化工设备基础、波谱分析、工业分析、基础化学实验、专业综合化学实验等。其中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为省级一流课程,无机化学为校级一流课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地区,服务区域内化工、制药、材料、能源、环保等产业链,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可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材料、轻工、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厂操作与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三年毕业生研究生平均录取率为23.40%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化工制图、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分离工程、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妆品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等。其中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为省级一流课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地区,服务区域内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链,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高分子材料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石油化工、建筑建材、电子电工、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行业从事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的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近三年毕业生研究生平均录取率为26.77%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工程研究方法、聚合物反应工程、聚合物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科前沿、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等。其中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前沿为省级建设课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地区,服务区域内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链。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解决材料制备、加工及应用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冶金、机械、电子信息、环境保护、化工等行业从事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三年毕业生研究生平均录取率为30.63%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电子电工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现代制备方法、材料现代分析技术、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机械设计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材料加工工艺与设备、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前沿、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其中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材料力学性能为省级一流课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地区,服务区域内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能源器件、节能环保等产业链,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新能源材料学和智能能源器件的基本科学原理、设计原理、制造工艺、研究理念和实际应用技术等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解决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的设计、制备、组装、评价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材料工程基础、电化学原理与应用、材料现代制备方法、机械设计基础、能源存储与转换、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前沿、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应用、光电材料与器件、电池封装工艺等。


地 址:安徽省六安市云露桥西皖西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邮 编:237012

电 话:0564-3305690

传 真:0564-3305690

E-mailchxz@wxc.edu.cn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