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简介

1.专业名称: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   专业代码:080414T

2.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地区,服务区域内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能源器件、节能环保等产业链,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新能源材料学和智能能源器件的基本科学原理、设计原理、制造工艺、研究理念和实际应用技术等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解决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的设计、制备、组装、评价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3. 专业教学条件: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8人,其中省级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15人,其中教授7人(占25%),副教授8人(占28.6%),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3.6%15位副教授以上教师全部担任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学。专任教师中博士26人,硕士2人,博士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为92.9%。本专业现有学209,生师比7.5: 1。教授全部给本科生授课,教授给本科生授课课程人均1-2/学年。

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建立了材料化学化工实验室和材料化工实训中心,其中材料化学化工实验室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安徽省大别山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蛋白纤维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个,精细化工六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等教学科研实践平台2个。现有实验室总面积达8600余平方米,近三年新投入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700余万元。目前建有14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按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实验分四个模块: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实训。实验/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百分比为30.8%

4.人才培养

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有机结合,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材料与化工学院立足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形成传承红色基因,服务绿色振兴的办学特色,紧抓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机遇,聚焦省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专业与产业发展对接度;以材料与化工高峰学科建设为引领,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材料与化工学院人才与科研优势,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以党建引领专业建设为核心,打造全方位“135”育人新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将党建+专业+科研+教学+服务地方经济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对需要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进行了细化。构建符合专业学科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知识、素质形成规律的课程体系,实践类课程采取实验、实习、实训、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计划中专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了选修课比例。依托科研平台,通过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学术型社团综合设计型与创新探索型实验创新创业竞赛等平台,构建创新实践教育的完整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2024年,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0项;2024年,安徽省互联网+”竞赛金奖2项。

学风管理:在学校颁布的教学管理制度基础上,配套制定了《材化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通过教学巡查、学生座谈、学生评教以及学校定期组织的三期教学检查等丰富的形式,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