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

1.专业名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专业代码:080407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地区,服务区域内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链,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高分子材料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解决高分子材料合成制备、成型加工以及性能分析等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石油化工、建筑建材、电子电工、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行业从事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的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3.专业教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为86.67%。专任教师中博士13人,硕士2人,博士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为86.67%。本专业现有学生120人,生师比8:1。本专业教授全部给本科生授课,教授给本科生授课课程人均每学年1-2门。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21.43%。

本专业拥有化学材料实验室和材料化工实训中心,其中材料化学化工实验室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大别山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蛋白纤维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个,“精细化工六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等教学科研实践平台2个。现有实验室总面积达8600余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3800余万元。建立了安徽皖维集团”、“安徽神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滨海吉尔多肽有限公司”等11个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基地。拥有专业图书文献400余种,1000余册。同时,本专业拥有Springer外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建有专业基础课程的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

本专业构建了完善的“五层次(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学生自主开放实验、项目研究实验、产学研实训实验)、五平台(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六模块(实验教学、毕业论文、科技创新、科研训练、实习实践、课程设计)” 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理念、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学分(含第二课堂)占总学分比例为30%。

4.人才培养

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有机结合,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以思想政治课和社会科学课程课堂、课程、课本等理论教育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知识的传授。组织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创新创业教育: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先后采用了专业创新创业系列讲座、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创新创业基础、企业家课堂、专业实训等形式。学校也努力为学生搭建各种创新创业平台,比如学校为学生进驻大学生产业园提供便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互联网+”大赛、学科竞赛、大创项目等)提供场所和资金上的便利等。学院积极探索学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自主申报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允许创新学分与选修课程互换,培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

学风管理:在学校颁布的教学管理制度基础上,材化学院配套制定了《材化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通过教学巡查、严格考勤制度、教考分离以及考风建设等形式,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本专业学生近三来主持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各类大赛奖励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近三年毕业生研究生平均录取率为2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