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地区,依托理科面向工科,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化学、化工、制药、食品、环境和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毕业生可在应用化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从事开发、工艺工程设计、生产、技术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三年毕业生研究生平均录取率为34.00%。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制图、化工设备基础、波谱分析、工业分析、基础化学实验、专业综合化学实验等。其中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为省级一流课程,无机化学为校级一流课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地区,服务区域内化工、制药、材料、能源、环保等产业链,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可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材料、轻工、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厂操作与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三年毕业生研究生平均录取率为26.80%。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化工制图、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分离工程、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妆品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等。其中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为省级一流课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地区,服务区域内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链。在“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理念指导下,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可在钢铁、建材、汽车、机械、能源等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三年毕业生研究生平均录取率为24.49%。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电子电工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现代制备方法、材料现代分析技术、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机械设计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材料加工工艺与设备、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前沿、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其中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材料力学性能为省级一流课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地区,服务区域内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链,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高分子材料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可在石油化工、建筑建材、电子电工、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行业从事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的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三年毕业生研究生平均录取率为27.16%。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工程研究方法、聚合物反应工程、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前沿、高分子材料改性、聚合物流变学、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等。其中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为省级建设课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适应国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培养具有扎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相关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毕业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研素质、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安全意识、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毕业生可在化学电源、清洁能源等新能源材料及器件多学科交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原理、材料物理性能、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制备、材料现代测试技术、电化学基础、新型储能材料与技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半导体硅基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及技术、燃料电池原理及应用、光电材料与器件、超级电容器原理与技术、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等。